【编者按】在和湖畔大学三期班长、高姿及澳希亚董事长陈丹霞女士的交流时,丹霞总认为东耳文传除了在数据和创意上为用户和客户提供帮助外,还应当看到:在行业发展进入新周期的维度里,提供一些有真知灼见和有所启发的读书心得,也是东耳文传能做的有意义的事情,毕竟,在行业规范和有序的状态下,需要我们从业同仁有更多愿意学习的意愿,也有能获得知识和启发的平台,深以为然!
恰逢东耳文传创始人陈敏先生与中国企业兼并重组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上海岱青企业管理咨询中心董事长路至伟先生是忘年交。路至伟先生长期撰写管理日志,内容从自身的企业管理经验、科技创新与变革、其他企业跟踪分析研究到读书笔记,积数十年之功,处处闪耀着真知灼见。东耳文传有幸获得路至伟先生授权,发表其一篇管理日志:“李约瑟难题”错在何处?--《继承与叛逆》读书笔记。该笔记摘录了《继承与叛逆》中最有代表性的观点,加上了路至伟自己的理解和评点。该日志曾在作者本人朋友圈连续发表,今由东耳文传整理为完整版并经作者本人校订,并以《从“李约瑟难题”看反向国际化影响化妆品行业变革》为题一飨读者!
“李约瑟难题”的立意是从国家甚至文化层面,分析中西双方科技此消彼长及其带来的国运兴衰。而从“李约瑟难题”延伸开来,和当下的中西双边的化妆品产业的发展也能映射和切入。中国诸多百年老字号如今大多仅存一口气,而新兴品牌在科技力、品牌力上与跨国品牌也存在不小的差距,如何弯道超车?路至伟先生以“李约瑟难题”思考,并早在2012年提出反向国际化的理论,如今在上海家化、上美、环亚、澳希亚等集团得到成功的验证。如何反向国际化?其目的和意义何在,且听路至伟先生的剖析。
以下为正文:
1、《继承与叛逆》作者与序作者介绍
有幸拜读北京三联书店出版陈方正先生的新书《继承与叛逆——现代科学为何出现于西方》(长达700多页)。
先简单了解《继承与叛逆——现代科学为何出现于西方》作者陈方正先生,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前所长,1939年生于重庆,后移居香港。少读于香港岭南中学和圣保罗男女中学,后赴美留学,1962年毕业于哈佛大学,获物理学士学位。又深造于Brandeis大学研究院,1966年毕业,先后获物理学硕士及博士学位
△陈方正
序作者余英时简介:
余英时,1930年生于天津,祖籍安徽潜山,1949年考入北平燕京大学历史系。但并未在燕京大学待多久,当年就离开北京去了香港。从1950年至1955年,余英时在香港新亚书院及新亚研究所跟随钱穆学习。1955年才以无国籍身份到美国,就读于哈佛大学历史系,师从哈佛燕京社的汉学家杨联升。杨联升是除钱穆外,对余英时产生过重要影响的学者。1962年余英时获得历史学博士。1974年余英时当选为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2001年余英时从普林斯顿大学退休,但仍然保留了荣誉教授头衔,定居在美国。2006年11月,余英时 获得美国国会图书馆颁发的有“人文诺贝尔奖”之称的克鲁格人文与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著有《汉代中外经济交通》、《历史与思想》、《史学与传统》、《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诠释》、《文化评论与中国情怀》等。
△余英时
余英时先生认为这是一部“体大思精的著作”,对科学史和文化史做出了原创性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余英时先生在序言中提到孟子“读其书不可不知其人”的读书原则,并作了以上推荐。
2、五点疑惑
读《继承与叛逆》而思,自己在看书之前与看书之后想法会有很大的区别,想问题的思路和角度也在不断地发生改变,简单的提出自己的五点疑惑: 一、《继承与叛逆——现代科学为何出现于西方》这本书很精致,拿到这本书我就在想,这本书的作者陈方正先生想要通过这本书传递出什么样信息? 二、《继承与叛逆——现代科学为何出现于西方》这本书想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 三、对于我们这样搞经营管理的读者,通过这本书会有哪些收获? 四、“李约瑟难题”对当时的影响与今天的影响有什么不同? 五、《继承与叛逆——现代科学为何出现于西方》给予我们有哪些反思?对于当今中国人如何正确看待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科学技术发展方向?
3、何谓李约瑟难题?
英国著名生物化学家李约瑟(1900~1995),英国伦敦人,著名生物化学专家、汉学家,英国剑桥大学李约瑟研究所名誉所长。数次来到中国,先后任英国驻华科学参赞,中英科学合作馆馆长,1946年赴巴黎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自然科学部主任。著有《中国科学技术史》28卷册、《化学胚胎学》《中国科学》《科学前哨》及《中国神针:针灸史及基本原理》等。
李约瑟先生曾因胚胎发育的生化研究而取得巨大成就,后来他又以中国科技史研究的杰出贡献成为权威,并在其编著的15卷《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正式提出了著名的“李约瑟难题”:“如果我的中国朋友们在智力上和我完全一样,那为什么像伽利略、托里拆利、斯蒂文、牛顿这样的伟大人物都是欧洲人,而不是中国人或印度人呢?为什么近代科学和科学革命只产生在欧洲呢?……为什么直到中世纪中国还比欧洲先进,后来却让欧洲人占了先机呢?怎么会产生这样的转变呢?”
为什么资本主义和现代科学起源于西欧而不是中国或其他文明?这就是著名的李约瑟之谜。
李约瑟问题其实是:为何近现代科技与工业文明没有诞生在当时世界科技与经济最发达繁荣的中国。欧洲经历了一千年宗教的黑暗时期,希腊、罗马的古代典籍也被欧洲中世纪的焚书毁灭,欧洲从阿拉伯帝国保存的希腊、罗马古籍复兴了希腊、罗马文化的同时消化吸收了中华文明的科技与产业、体制与文艺等成就,从而诞生了近现代科技与工业文明——全球化地球文明。
4、欧洲经历了约6百年的努力终于彻底超过了中国
从马可·波罗游记到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欧洲掀起了文艺复兴与研究东方文明。从1643年牛顿诞生到1765年瓦特蒸汽机开启工业革命、1783年美国独立战争结束,欧美进入了工业文明时代;然而,1840年的中国却进入了鸦片战争时期。1840年前后,英国的机器化生产已基本取代手工业生产,1831年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1847年西门子-哈尔斯克电报机制造公司建立,开启了电气化时代。从马可·波罗的诞生到工业革命电气化的开始,欧洲经历了约6百年的努力终于彻底超过了中国。
△西门子早期科研成果
5、谁先走出了现代科技文明?
《继承与叛逆》从“李约瑟难题”说起, “李约瑟问题”,即“何以现代科学出现在西方而非中国?”,世纪五十年代,李约瑟的《中国科学技术史》(Science and Civilisation in China)首卷面世,他以令人震撼的深入研究论证传统中国有大量科技成果,并且进一步对世界科学发展历程提出石破天惊的看法。他认为:在公元前1世纪以迄公元15世纪漫长的一千六百年间,中国科技一直领先西方。“李约瑟至迟在1943年访华时便已坚信:中国的“科学与技术”在十六世纪以前一直是领先西方的,但此后科学在西方突飞猛进,在中国反而停滞不前了。因此他拒绝接受早期中国学人的看法,即科学是西方文化的产物。” 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一直被一个问题所困扰:中国古代科技如此辉煌,并不逊色于同时期的西方,是什么原因导致中国没有发展出现代科技文明呢?这个难题引发了无数争议,爱因斯坦的一句著名评论很适用于此:中国没能走出这两步是不必惊奇的,令人惊奇的倒是这些进展居然在西方出现了。
6、历史,这样做了一下判断
今天提及“科学”这一概念,我们立刻想到的必然是西方的现代科学,而不是中国过去的“四大发明”之类。“五四”时代中国知识人热烈欢迎“赛先生”,也正是因为他代表着西方文化的精粹。在这一意义上,中国过去并没有一种系统的学术相当于西方的现代科学并足以与之互较长短。关于这一点,我们只要稍稍检查一下《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问题的症结便无所遁形了。《提要》二百卷,其中只有“子部”的“农家”、“医家”和“天文算法”六卷可以划入“自然科学”的总类之中,但以《提要》而言,这三科不但分量较轻,而且处于中国学术系统的边缘。分析至此,我们必须回顾一下“李约瑟问题”的一个基本预设。前面已指出,李约瑟预设中国传统中的“科学”和西方“现代科学”是同一性质的,不过相比之下远为“落后”而已。所以他才强调,中国传统“科学”最后必然汇合于西方“现代科学”之中,如“百川朝宗于海”一样。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7、现代科学--“数学化”是其核心途径?
这个预设究竟站不站得住呢?如果仅仅空言论辩,问题当然永远得不到答案。但幸而有一种客观的历史事实为我们提供了解答的途径,即西方“现代科学”传入中国以后,它和中国原有的“科学”之间究竟存在着何种关系。根据这一历史事实,我们不必再多说一句话,已可知“李约瑟问题”是根本不能成立的,中、西“科学”之间无从发生“领先”与“落后”的问题。“中国科学”如果沿着自己原有的轨道前进,无论如何加速,也不可能脱胎换骨,最后和以“数学化”为特征的西方“现代科学”融合成一体。 问题的症结便在于此:西方科学既以“数学化”为其最主要的特征,则它与中国的科学传统自始即分道扬镳。这一巨大差异在中西数学上便有极清楚的表现,本书“导言”已涉及此点。明末徐光启曾由利玛窦口授译出《几何原本》前六卷,他在比较中国《九章算术》与西方数学之后指出“其法略同,其义全阙”。
△九章算术
陈方正博士历时多年写就的这部七百多页的杰出著作详细论证了西方现代科学是以两次科学革命为基础发展出来的。第一次是公元前四世纪前后毕达哥拉斯学派与柏拉图学园结合产生的“新普罗米修斯革命”,它开创了古希腊科学,代表性成果是《几何原本》,形成了以科学与宗教为核心的西方文化传统。前者极端重视数学,萌生了严格证明的观念和发现了严格证明的方法而宗教精神则熏陶了矢志不移探索宇宙奥秘的意志。第二次是开创现代科学的17世纪的牛顿革命,代表作是1687年初版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它提出了“一整套前所未有的科学观念、态度、理论和方法,也就是一个崭新的科学体系”(《继承与叛逆》第597页),简单地说,数学,逻辑,为学术而学术的宗教精神催生了现代科学。“现代科学的出现毫无疑问是通过数理科学,即开普勒、伽利略、牛顿等的工作获得突破,而且此后三百年的发展显示,现代科学的其他部分也莫不以数学和物理学为终极基础。”(《继承与叛逆》第28页)中国和印度等东方国家的传统文化根本没有这样的传统,因而不可能产生现代科学。
编者按:笔记至此,已经渐渐揭露中西方科学发展过程出现差距的一个核心原因:西方以数学和物理学科奠基建立了现代科学体系,而中国(包括印度)在这一环是缺失的,即使政府或皇朝认可的自然科学,也仅是西方科学体系的一部分分支,是旁系。这种基因的缺失,也是中西方科学体系领先与落后、追赶与停滞的主要的基因问题。
本文作者简介:
路至伟,中国企业兼并重组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四十多年的企业经历,曾直接管理过多家跨国公司、上市公司、民营企业集团。
路至伟先生擅长企业集团战略、运营(营运),长期从事企业、品牌的投资、经营和管理。
路至伟先生目前主要做的四件事:
(1)持续传播数十年积累的新实战管理理念;
(2)潜心构建“制造数字化时代”的新生意模式;
(3)专注于成就企业创新转型、永续经营;
(4)探求优化战略以助力产业链升级之道。
《企业走向未来的路径选择——兼议5G时代下的商业变革》
2019年3月24日路至伟先生演讲现场
路至伟:5G商用化之际,企业面临路径依赖和颠覆间的选择,不妨留点儿思考空间:“科技变革可能损害到某种现有的商业模式,也可能会提高现有商业模式的盈利能力。”
东耳文传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614638114@qq.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