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先发”,这些技术研究将成突围重点 | 平替的终结
2023.01.28    记者:Kuroko
分享至:
新闻简介:构建科技优势的先置条件

特刊.png


中国能实现奇迹式的经济追赶,得益于长期采取的“后发优势”战略,且由于目标在于迅速缩小与目标者间的差距,在该战略下的发展方式主要体现出以下显著特征:

技术上的跟踪模仿、产业发展上的承接转移、进入发达国家跨国企业所主导的全球价值链底部进行国际代工、高度量化发展阶段导致唯数量化、发展粗放化。

需要关注的是,“后发优势”战略特性限制了其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发展上限,不具备不可替代性,这意味着中国经济站在科学发展的历史性选择关口,必须扬弃过去的“后发优势”战略,逐步转向“先发优势”的战略轨道,在技术上要强调自主创新而非动态追随,在产业上需要彰显“中国设计”和“中国创造”而非“中国制造”。

想要实现从“后发”到“先发”的转型,最合适的策略就是集中资源重点突破,造成局部绝对优势。于美妆产业经济也是如此,国产美妆想要突破跨国巨头基于“先发优势”产生的马太效应和规模效应,创造赶超机会,就需要自建科研生态,以点破面,构建自身的科技优势。

值得关注的是,在化妆品行业产品创新链路中,科技优势不仅存在于成分与配方创新之上,作为前提条件的两项美妆行业基础研究——皮肤生理/病理性研究及提取制备工艺技术同样也是突围关键。

一行.png

“皮肤基础机制解读,是化妆品领域研发的基础,只有了解了皮肤以及问题皮肤发生的病理生理机制,才能有针对性地研发化妆品。”

2022年年底,皮肤学科研究的重要著作《瘙痒》第二版中文版在国内上市,作为参与翻译的青年专家,空军特色医学中心皮肤科副主任医师田燕副教授在采访中提及了皮肤基础研究对于化妆品行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田燕举例,敏感性皮肤的发生与皮肤屏障功能受损有关,与神经的敏感性异常增加同样有关,美妆品牌只要对相关原理及机制理解透彻,就可以针对性地筛选成分,研发出能够解决皮肤问题的护肤品,科学有依据地进行功效宣称。

一.png

中国皮肤科医师协会顾问、中华医学会医学美学及美容学分会副主任刘玮也曾提到,皮肤学近十年的研究进展中,每一项研究都可以和化妆品开发相结合,且落在实际应用中仅有一步之遥。

如两位专家所言,皮肤生理/病理性研究在中国化妆品行业正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这实质与中国科学体系的建立,以及中国化妆品发展竞争加速有着紧密联系,标志着化妆品的研发通路从“表征需求匹配成分”向“肌理问题对症下药”演进,皮肤生理/病理性研究能够帮助美妆产品实现从“治标”到“治本”的蜕变,化妆品行业“产学研”建设也因此显得尤为重要。

二行.png

目前来看,在皮肤基础研究上,国内化妆品与国际巨头还有着相当大的差距。

“我曾经参与过欧莱雅全球光防护科学委员会,他们研究紫外线对于皮肤的影响,全世界的专家聚集在一起把这些信息转化到防晒化妆品的开发上。”

刘玮透露,欧莱雅与全世界范围的皮肤科医生都建立有良好的联系沟通,且自建有只专注研究的科学委员会,显然,这些高学历、具专业科研力的人才组建起的庞大团队,让欧莱雅等国际巨头长期以来的技术创新落在实处,长期高投入积累下,也确实会形成较难翻越的壁垒。

同以欧莱雅在防晒化妆品的开发为例,2022年上半年,欧莱雅携手原料商巴斯夫,在原有专利防晒原料麦色滤SX和麦色滤XL的基础上进行升级,研发出新型防晒剂麦色滤400,该原料是欧莱雅集团历经十年研究成果,被认为是首款能覆盖到UVA400波段的防晒剂,可见其壁垒实力。

二.jpg

从1982年推出麦色滤SX到1988年推出麦色滤XL再到如今的麦色滤400,欧莱雅之所以会着力拓展防晒剂的可防护光谱,确实是基于其对皮肤的研究。欧莱雅认为,UVA及UVA1的能量虽然低于UVB,但更具穿透性,更易造成真皮层损伤、胶原蛋白降解、皮肤炎症等问题,聚焦这一肌肤痛点不断进行技术迭代突破,也确实助推欧莱雅构建起防晒领域的长期优势。

再看资生堂最新研究技术。2023年1月,资生堂官网宣布其与挪威科技大学合作开发出全新测量系统,能够无创分析面部三维形状及皮肤光学特性(内容详见东耳文传此前报道《全球首个!资生堂又推研究新系统》),基于研究内容,资生堂能够更深入了解皮肤生理学特质,并进行产品及成分的功效验证,实现产品迭代创新。

三.jpg

可以见得,巨头们的持续领先与其长期的皮肤生理/病理性研究有着极其重要的联系。

三行.png

伴随市场发展及技术提升,国产品牌也逐渐意识到皮肤基础研究的重要性,虽然目前许多技术鸿沟并不能在一朝一夕跨越,但从现在开始布局基础研究,开展“产学研”建设,未来将会收获独属自身的产品优势。

如百雀羚,其在战略升级为“科学新草本”后推出的肌初赋活系列,就是基于对东方女性面部研究而推出的产品。

百雀羚创新中心研究发现,东方女性面部骨骼扁平、软组织较重,虽含有更多胶原,但随着年龄增长更易出现“崩塌式垮塌”,因此,在解决抗衰问题的过程中,不仅需要补充胶原,还需要助力肌肤稳住支撑结构,这也是百雀羚在进行成分配伍过程中会着力构建“胶原弹力网”,形成差异化产品优势的关键所在。

④.jpg

又如韩束,其推出的全新爆品系列蓝铜肽白金系列同样基于肌肤研究洞察。韩束研究发现,年轻消费者皮肤松弛、弹性变差等衰老特征主要发生在表皮和DEJ层,因此韩束选择瞄准DEJ层靶点进行成分筛选复配,提出抗老解决方案。

微信图片_20230111124606.jpg

“基础研究项目及尖端研究项目正在深耕打磨,研究时长至少五年起步,甚至要经过十几二十年研究,才能可能获得相应成果,并将其应用在产品当中。”

如上美集团副总裁李维所说,基础研究更像是一场科研的马拉松竞赛,虽然目前我们能够看到的成果尚少,但已经有许多国货美妆品牌在此发力,“平替的终结”也早已拉开序幕。

四行.png

如果说皮肤生理/病理性研究决定了美妆产品的研究方向,那么提取工艺制备技术就是决定核心原料上限及壁垒的关键。

譬如欧莱雅集团旗下的核心成分玻色因,虽然大众都清楚了解玻色因是一种以羟丙基四氢呲喃三醇为核心的溶液,制备原料来源于西欧山毛榉中的木糖,但自2020年12月欧莱雅玻色因相关专利陆续到期后,依然没有企业能够完美复刻这一成分,打破欧莱雅凭借其子公司Chimex采取的绿色化学合成工艺,构建出的成分壁垒,对此,东方美谷化妆品技术中心副理事长兼秘书长许杰曾表示:“不是所有羟丙基四氢呲喃三醇,都能被称之为‘玻色因’”。

微信图片_20230111124745.jpg

诚然,近年已有大批合成玻色因专利技术被申报到国家自身产权局,多个发明已被实证具有巨大应用价值,标志着我国企业在玻色因绿色合成工艺上实现重要突破,但回望专利保护的20年间,再前望珀莱雅已将玻色因升级至2.0阶段,再度与追赶的国货拉开差距,我们能够感受得到化妆品原料提取制备技术的重要性。

资料显示,目前化妆品原料提取制备技术主要有四大路线,分别为化学合成法、天然动植物提取、微生物发酵及合成生物技术。

化学合成法是主要通过化学合成反应后生成,经过与之特性相适应的物理或化学方法进行分离、纯化,如洗涤、脱溶、结晶、精馏、干燥等工序后,获得纯度较高产品的方式,前文提到的功效成分玻色因便是以此方法实现规模化生产。

天然动植物提取技术系通过溶剂法、水蒸气蒸馏法、升华法、透析法等传统提取方法,或超临界流体萃取、微波提取、超声波提取、酶法提取等新技术提取方法,从动植物中提取生物活性物质的方式,其天然的成分来源与纯净美容理念相契合,赋予该技术更广阔的应用前景。

据了解,薇诺娜的马齿苋、云南重楼,海蓝之谜的海藻精华、安敏优的青蒿油AN+等标志性成分,均来自于天然植物提取,而国内发展领先世界的透明质酸、胶原蛋白成分,在起步阶段均是典型的动物提取,原料来源于动物的身体组织(不包含重组胶原蛋白)。

O1CN015hBGJb1uLfBVDWlYE_!!263766021-0-daren.jpg

微生物发酵技术系利用微生物将原料通过特定代谢途径进行产物转化的方式,发酵生产水平首先于菌种本身的遗传特性和培养条件,由于成本较低,技术稳定可控,该技术正成为化妆品原料的研发重点,是透明质酸目前主要的生产方式。此外,SK-II的pitera 、自然堂旗下喜默因、韩束旗下的Tiracle等知名成分,也是通过微生物发酵法制备的。

合成生物技术相对更为复杂,系通过基因编辑等方式,基于一定目标对微生物进行设计、改造或创造,在绿色环保、制备效率、纯度和成本等方面均更具优势,虾青素、角鲨烯、重组胶原蛋白、麦角硫因、依克多因等成分,以及重组胶原蛋白均是采用合成生物技术进行成分制备。

五行.png

值得关注的是,合成技术虽有着较为严苛的前置技术要求,但已然成为化妆品行业未来的主流发展方向,与此同时,国际大型原料公司和美妆品牌公司长期积累的提取工艺制备技术优势主要集中在化学合成、植物提取和生物发酵领域,国内外企业在合成生物技术领域的应用和开发正处在同一起跑线上。

数据显示,自2011年底将合成生物技术列为重点突破的关键核心技术之一以来,我国在这一领域的学术论文产量在9年间飙升至全球总量的13.47%,基本具备能够与实力强国抗衡的能力,至2021年,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数据,中国合成生物学市场规模约为64.16亿美元,同比增速高达159%,在市场兴盛助推下,国内企业在合成生物技术的部分领域甚至已实现超越。

目前,合成生物在中国美妆行业已初步形成生态体系,构建出百花齐放的格局:

在原料端,有未名拾光、德默特、态创生物、中科欣扬、华熙生物、锦波生物等多家企业向中下游输出优质生物活性原料,甚至创建护肤品牌向中游拓展;

在品牌端有珀莱雅、贝泰妮、水羊股份、完美股份、巨子生物等企业通过注资自研等方式深入合成生物原料研究,并作为其核心成分;

可见,通过自建研发体系并予以完善,合作协同打通“从研发到应用再到销售”的可持续发展链路,国内企业已建立起合成生物研发应用的自洽生态圈,多家相关企业已然领先行业发展,换言之,合成生物技术将成为中国企业在提取工艺制备技术领域弯道超车的关键。

东耳观点:于中国美妆而言,从“后发”到“先发”的转型仍处于初级阶段。研发能力的提升不能一蹴而就,作出的改变也不会迅速表现在业绩或市占率之上,我们应当将目光放在更长远的长期趋势之上,清晰了解美妆产品的价值并不仅限于成分,在整个研发创新的链路当中,还有更多能力值得培养,更多技术值得深挖,单纯的追赶成分并不能带来价值的体现,多个环节的相辅相成,构建专属壁垒才尤为重要。


【版权提示】

东耳文传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614638114@qq.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kuroko
记者
文章总数
最近:

美美与共 东耳文传

地址:浙江省金华市永康街697号

邮箱:mucheng2009@foxmail.com


Copyright © 2020  版权所有版权所有东耳(金华)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ICP备12027953号-5

  • 微信公众号
  • 东耳头条号
关注我们:
  • 首页
  • 联系电话
  • 返回顶部
  • 跳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