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优化,中检院发布四则化妆品测试评估技术指南
2024.07.11    
分享至:
新闻简介:评估体系逐渐健全

近日消息,为切实提升化妆品行业的安全评估能力和水平,确保化妆品安全评估工作的规范进行,推动化妆品安全评估制度的有序实施,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以下简称“中检院”)依据《化妆品监督管理条例》、《化妆品安全评估技术导则(2021年版)》以及《优化化妆品安全评估管理若干措施》等相关法规和规范性文件,陆续推出了四则全新化妆品测试评估指南。


1.png

本次发布的四则指南,涵盖皮肤致敏性整合测试、稳定性测试、与包装相容性测试、防腐挑战测试四个深受消费者及行业从业者关注的维度,同期,中检院还发布了相关指南问答,对其中关键问题作出回应。

在总览四则指南及对应问答后,东耳文传记者对其中关键内容进行总结,以下为分享内容。

01.

皮肤致敏性整合测试与评估策略

《皮肤致敏性整合测试与评估策略应用技术指南》中明确指出,皮肤变态反应,亦称过敏性接触性皮炎,指的是皮肤因接触特定物质而触发的免疫源性皮肤反应,从科学界普遍认可的皮肤过敏发展链条以蛋白质共价结合为起始,经过细胞、组织器官等一系列生物学应答,最终形成过敏性皮炎。

在这条皮肤致敏有害结局路径(Adverse Outcome Pathway,AOP)的中间环节,有4个关键事件(Key Events,KEs)是链条发展的关键节点,分别为分子起始事件KE1与皮肤蛋白共价结合、KE2角质形成细胞免疫应答、KE3和树突状细胞免疫应答,以及KE4组织器官免疫应答反应(淋巴T细胞增殖)。


2.png

皮肤致敏性整合测试与评估策略就是基于这一链条和4个KEs研发的系列替代毒理学试验,整合待评估原料相关数据进行证据权重分析,对化妆品原料潜在的皮肤致敏性风险进行评价。

基于我国化妆品行业现状,《皮肤致敏性整合测试与评估策略应用技术指南》将测试评估标准定为“3选2试验”策略,基于皮肤致敏有害结局路径,整合关键事件KE1~KE3的试验形成策略。


3.png

在实际评价过程中,可根据化妆品原料特点,可选择三种方案之一进行致敏性评价:

(一)皮肤变态反应试验,包括局部封闭涂皮或豚鼠最大值试验;

(二)《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皮肤变态反应:局部淋巴结试验,包括DA或BrdU-ELISA;

(三)按《皮肤致敏性整合测试与评估策略应用技术指南》选体外试验,遵循“3选2”策略得出结论。

无法判断原料致敏性风险时,可选(一)或(二)评价。

选用未收录于《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的国际权威替代方法时,需阐述适用性、关键检测点、结果判定及不确定性分析。

安全评估报告需符合《化妆品安全评估技术导则》,明确方法来源、毒理学危害识别原理,并评估结果的科学性、准确性和可靠性。

新原料注册备案需遵循《化妆品新原料注册备案资料管理规定》,提交该方法预测毒理学终点的证明资料,包括研究过程简述、至少10种已知毒性受试物的研究数据、结果分析及结论。

02.

化妆品稳定性评估

《化妆品稳定性测试评估技术指南》中明确指出,测试评估工作需依据原料的理化性质、产品形态、配方构成、工艺条件以及包装材料等因素进行合理规划与设计。

为确保化妆品在保存期间的质量稳定,需选择易于在保存期内发生变化且可能影响产品质量稳定性的项目进行考察,并基于产品形态、使用方式及贮存过程中可能面临的主要风险,适当增加相应的试验项目,以全面、客观地反映化妆品的稳定性状态。

稳定性研究试验项目通常涵盖外观、颜色、气味、pH值、菌落总数、霉菌和酵母菌总数等方面的检测,结合化妆品的特定特性,可进一步开展离心考验、粘度测试、气密性能试验、跌落试验等。

而对于实验频率,该指南表示可根据试验项目确定,但需提供具体的检测频率及检测频率确定的依据。

具体来看,主要有三种实验方法。

一是影响因素试验,在较极端条件下进行,一般可开展高温试验、高湿试验、光照试验、冻融试验。

二是加速试验,主要考察在不同于长期贮存温度和湿度条件下的稳定性,在一定温度、湿度条件下(如40℃±2℃、75%RH±5%),需设置多个时间点研究化妆品质量变化,时间点设计应基于化妆品特性及试验结果。

三是长期试验,在设定贮存条件下考察在运输、保存过程中的化妆品稳定性,在一定温度、湿度(如25℃±2℃、60%RH±10%RH)试验条件下,需设置多个时间点研究化妆品质量变化,时间点设计应基于化妆品特性及试验结果。

以上三种方法需根据综合因素决定是否开展及实验种类及条件,并提供试验条件设置依据、考察时间确定依据及相关数据材料。

聚焦实验时长对产品备案可能造成的影响,化妆品注册人、备案人可在加速试验结束后提交注册备案申请,长期试验报告企业存档。

03.

化妆品防腐挑战测试评估

《化妆品防腐挑战测试评估技术指南》中定义,防腐效能评价试验是模拟化妆品污染,通过人工污染微生物并检测存活菌量变化,评估化妆品防腐体系效能的实验方法,测试菌株主要有金黄色葡萄球菌CMCC(B)26003、大肠埃希氏菌CMCC(B)44102、铜绿假单胞菌CMCC(B)10104三种细菌,黑曲霉CMCC(F)98003、白色念珠菌CMCC(F)98001两种真菌,此外,还可根据需要增加其他相关细菌或真菌作为测试菌株。

测试开始前,测试者需要预先制备测试菌株悬液,而后将菌悬液(或商业冻干菌株)10倍系列稀释至103 CFU/mL,用于中和剂(消除化妆品中抑菌或杀菌成分对微生物抑制或杀灭作用的试剂。)效果验证。


4.png

每种测试菌株的中和剂效果验证试验分别进行,并在此基础上分为三组:

试验组:1g(mL)供试品+9mL中和剂,混匀,室温放置30min±15min;

中和剂对照组:1mL稀释液+9mL中和剂,混匀,室温放置30min±15min;

菌液对照组:10mL稀释液。

在以上三组中加入工作菌悬液各1mL后对三组进行平板计数,每组接种两个平皿,按上图要求培养,取平均值,结果记作Nvf、Nvn、Nv、Nf,当Nvn / Nv接近(如0.5 ≤ Nvn / Nv ≤ 2),且(Nvf - Nf)/ Nvn ≥ 0.5时,中和剂效果良好,通过验证。

通过验证后,才可进行防腐挑战实验。

防腐挑战试验采用单一菌种染菌法,人工污染供试品并定时检测存活菌量,评估化妆品防腐效能。

分别取之前预先制备的测试菌株悬液中的菌液,加入装有不少于20 g(mL)供试品中充分混匀,保证接种量不超过1%,细菌染菌浓度105~106 CFU/g(mL),真菌104~105 CFU/g(mL),样品置于25℃±1℃培养箱,7、14和28天检测存活菌量,分别记为Nx,X=7,14,28。

放置规定时间后,取1g(mL)染菌样品,加入9mL经验证有效的中和剂,稀释混匀。室温中和30min±15min后,取2mL样液,注入两灭菌平皿,每皿1mL,倾注45℃~50℃培养基15~20mL,混匀,凝固后倒置培养、计数。

若菌落数多,可10倍稀释或涂布法计数。计算方法参考《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第五章2.菌落总数检验方法和6.霉菌和酵母菌检验方法。


5.png

需注意的是,该指南推荐CMCC菌株作为测试菌株,主要基于购买流程的简便性和菌株的易得性,并非强制参考文件,化妆品注册人、备案人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需求和情况,选择行业标准、国际标准(如ISO 11930)或者自建方法,对产品防腐体系的有效性进行全面评价。

04.

化妆品与包材相容性测试评估

相较于以上三个测试评估,化妆品与包材相容性测试评估的概念更鲜为人知。

中检院在问答提到,化妆品与其包材相容性试验是为考察化妆品与包材相互作用而开展的技术研究,由于包材与化妆品均种类繁多,基于风险管理的原则,化妆品注册人、备案人在对产品包材评估后,可参考本指南开展相容性测试,从而加强化妆品的监督管理,进一步提高化妆品使用安全性。

开展相容性研究首先要了解包材组成、与化妆品的接触方式及条件、化妆品生产工艺,获得包材可提取物信息,预测潜在浸出物,再通过加速和长期稳定性试验,考察包材成分迁移或与化妆品反应程度,获取浸出物水平,基于浸出物水平,评估包材是否适用于化妆品。

《化妆品与包材相容性测试评估技术指南》主要将实验方法分为两个阶段:

一为提取试验。提取试验采用适宜溶剂对空白包材进行试验,旨在获取可提取物信息,明确迁移试验目标浸出物,基于这些信息,再建立专属分析方法,指导浸出物研究。

在提取溶剂的选择上,溶剂需与化妆品理化性质相似,关注pH、极性和离子强度等。提取条件参照化妆品工艺,通过提高温度和延长时间,最大化提取可提取物。

二为相互作用研究,包括迁移试验和吸附试验。

相互作用研究应采用实际样品,在加速试验和长期稳定性试验的条件下进行试验,化妆品的放置方法应保证化妆品与包材充分接触。

迁移试验研究目标浸出物,如包材提取物、降解产物及与化妆品反应产物,分析方法需进行方法学验证,确保灵敏、准确、稳定,必要时可开展吸附试验,考察包材对化妆品成分的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迁移试验设计需考虑包材材质与化妆品种类。

1. 塑料:关注残留单体、添加剂及其降解产物的迁移;

2. 玻璃:注意碱性离子释放对pH的影响、有害元素迁移及着色剂避光玻璃中添加剂迁移,具膜玻璃需检查膜完整性与添加剂迁移;

3. 金属:注意金属离子迁移、内容物腐蚀、涂层完整性及添加剂迁移;

4. 橡胶:关注残留单体、添加剂及其降解产物的迁移。具膜橡胶需检查膜完整性与添加剂迁移;

5. 陶瓷:注意陶瓷釉中有害元素迁移。具膜陶瓷需检查膜完整性与添加剂迁移;

6. 膜布:关注荧光增白剂等添加剂迁移;

7. 胶囊壳:关注着色剂等添加剂迁移;

8. 其他:参考上述内容设计迁移试验方案,考察包材与化妆品相容性。

基于提取和迁移试验信息,评估者汇总浸出物种类及含量,鉴定化合物,而后遵循《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进行风险评估确保安全,必要时,结合稳定性试验评估化妆品与包材的相互作用,分析包材与化妆品的相容性对质量安全的影响。

中检院强调,对于对化妆品配方体系近似、与内容物直接接触的容器或载体包装材质相同且来源一致的化妆品,化妆品注册人、备案人无需“一品一研究”,可根据已有的资料和实验数据对相容性开展评估工作,但需阐明理由,说明情况。

【版权提示】

东耳文传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614638114@qq.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美美与共 东耳文传

地址:浙江省金华市永康街697号

邮箱:mucheng2009@foxmail.com


Copyright © 2020  版权所有版权所有东耳(金华)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ICP备12027953号-5

  • 微信公众号
  • 东耳头条号
关注我们:
  • 首页
  • 联系电话
  • 返回顶部
  • 跳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