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有FanBeauty用户在社交平台反馈其购买到的“龙血面膜”含有异物,该投诉人于2024年10月在京东平台购买价值3844元的产品后,以视频举证产品内有飞虫,索赔11532元,事件发酵10个多月之后,终于在近日迎来了“最终章”。
8月12日,FanBeauty品牌公开披露了“龙血面膜”含飞虫投诉的完整调查结果,称该事件为一起有预谋的恶意索赔行为,并指出涉事者为一名在校学生。
FanBeauty方调查后发现,该用户关联账户在同年内曾多次在天猫、京东平台以相似手法发起异物投诉,累计索赔金额高达24735.3元。
据FanBeauty称,在向涉事者出示完整证据后,该用户承认投诉内容不实,并已向市场监督管理局正式撤回投诉。考虑到涉事者为在校学生,承认错误后请求品牌方不要联系学校,品牌最终决定暂不追究其法律责任。
目前因为该消费者已经撤回投诉,市场监督管理局官方并没有定性此次事件的性质,相关涉事者也没有针对此事做出相关回应。
01.
范冰冰下场回复
止损与信任重建
针对这一事件,FanBeauty的创始人范冰冰不仅在自己微博、小红书账号双平台同步了这一事件的详细调查过程,也一反常态的下场回复粉丝留言,表示:“已经退回来了,就没必要让她再退学了”。面对粉丝“在影后面前演戏,哪儿来的勇气?”等留言时,也戏谑的表示“我心里也是这么想的。”
范冰冰此次针对FanBeauty面膜异物事件的高调回应,是多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既涉及品牌生存需求,也包含个人形象修复策略。
1、品牌危机公关,止损与信任重建
FanBeauty作为范冰冰复出后的核心商业项目,2024年营收已达14.5亿元,品牌声誉不容有失。
范冰冰团队选择主动发布声明,详述调查过程(包括同批次质检报告、生产线监控无异常、用户多次索赔记录等证据),并强调在市场监督管理局监督下固定证据链。这种透明化处理区别于传统企业的“私下和解”,旨在通过信息公开消除公众猜疑,重塑品牌可信度。
2、个人形象修复,扭转历史负面关联
范冰冰曾因力荐泰国RAY面膜遭公众质疑,此次若再因自有品牌质量问题沉默,将加剧公众对其“重营销轻品质”的刻板印象。主动回应可切割历史负面关联,传递“对自有产品负责”的信号。
相较于明星代言,FanBeauty是范冰冰亲自创立的品牌。此次以企业创始人身份而非艺人身份发声,强调法律取证、生产线核查等专业操作,意在淡化娱乐标签,转向“严肃商业经营者”形象。
02.
职业索赔的"低龄化"趋势值得警惕
此次事件中,涉事者为在校学生,却展现出熟练的索赔套路:跨平台多次操作(京东、天猫)、高额购买后索赔(3844元订单索赔11532元)、影像证据造假,显示职业索赔手法已向年轻群体扩散。
学生身份可能被用作"保护伞":其事后请求不联系学校的表现,暴露出部分索赔者试图利用社会对学生的宽容心态逃避追责。而此次事件也反映出FanBeauty反制能力的专业化升级:
1、证据链构建完整:品牌方不仅追溯了同一账号的多平台投诉记录(累计索赔24735.3元),更引入第三方影像鉴定,指出视频存在"刻意遮挡关键区域""特定手法制造异物"等专业分析,突破了以往企业对视频证据难以质疑的困境。
2、处理策略张弛有度:在掌握确凿证据后,既通过撤诉维护品牌声誉,又保留法律追责权利,同时考虑涉事者身份给予改过机会,体现危机管理的分寸感。
虽然此次面膜异物事件已经证实是消费者“自导自演”的一场碰瓷行为,但是在小红书上还是有消费者反迎其收到的FanBeauty面膜里面含有头发等异物,所以FanBeauty在之后还是要加强其产品质量监管的细化与落地。
东耳观点:范冰冰此次回应是品牌防御机制成熟化的标志——将个体危机转化为行业治理案例,既守护商业基本盘,也为个人复出注入“负责任企业家”新叙事。未来美妆行业的竞争不仅是产品之战,更是危机应对体系之战。
FanBeauty事件标志着美妆行业维权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攻防”,通过法律、技术与公关的协同,既捍卫了品牌权益,也为行业树立了应对恶意索赔的新标准。职业索赔手段升级倒逼企业提升反欺诈能力,而学生群体的卷入更凸显治理的紧迫性。
东耳文传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614638114@qq.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