抖音再出手,大批“美妆伪专家”将凉凉?
2024.07.29    
分享至:
新闻简介:重拳出击

几年前,在地方电视台反复上演的一种套路是——冒充多领域的“伪专家”在“神医”现场推销“包治百病的神药”,患者现身说法,主持人以新闻访谈形式大肆推销,热线电话配合部分免费名额的引诱。

如今历史还在继续重演,但是披上了不同的外衣。

随着社媒的崛起,人人有了麦克风,实现了话语权形式上的全民平等。但这也是一把双刃剑,一些人打着专家幌子,为制造流量而背离科学精神,“专家”概念被那些靠虚假误导传播制造流量的人给异化成了“砖家”,甚至“伪专家”也开始在各个平台崛起。

在这一背景下,7月22日晚,抖音安全中心发布了一则《关于虚假人设的治理公告》,针对虚假人设的治理问题作出说明。公告显示,近期平台发现,有少数“自媒体”策划虚假人设,在个人简介和发布内容中,自称为名企高管、专家或者自封不可查证的“大师”,以夸张或虚假的身份,博取用户信任,进而将用户引流至第三方平台变现。


01.

抖音再次出手

“伪专家”失去变现机会


《关于虚假人设的治理公告》显示,平台将重点整治四类“自媒体”策划的虚假人设,包括:

一、无法核实的专业成就:以“国家某某活动评审”“某某重要考试命题人”等各类专业身份自我介绍或发布内容,但相关专业成就无法查证也无法提供可信证明。

二、无法核实的高管身份:以“央企二十年组织人事经验”“大厂总监”“企业家”“商会主席”“某某模式创始人”等各类身份自我介绍或发布内容,但相关头衔无法查证也无法提供可信证明。

三、无法核实的业绩:自称有“成功帮300+企业营业额翻倍”“带领100万宝妈兼职致富”“世界500强背后的培训师”“孵化3000家企业”“撮合5000情侣复合”等业绩,但无法查证也无法提供可信证明。

四、自封无法验证的“大师”:以“两性关系教父”“婚恋专家”“创业导师”“情感心理咨询师”“人生导师”“失恋挽回大师”“灵性疗愈上师”“骨灰级婚姻拯救师”等身份自我介绍或发布内容,但相关头衔无法验证,也未获得社会广泛认同。

抖音方面表示,上述行为严重违反了平台规则,可能导致其他用户遭受经济、情感损失,对发现的违规账号,将采取包含重置昵称/个人简介、下架视频、取消营利权限、搜索不收录、禁止关注、封禁账号在内的措施进行治理。

事实上,这不是抖音第一次对于“伪专家”出手。去年6月30日,抖音就曾发布规定,针对部分自媒体账号通过“发布同质化内容”“打造虚假人设”等方式博取流量和粉丝关注的不当行为,抖音对其进行“粉丝精准抹除”“限制账号被关注”等处罚。

可以看到,在抖音的精准打击下,平台将有一批“伪专家”倒台。


02.

凹美妆专家人设

以黑养黑牟利


在美妆行业,“虚假人设账号”也是重灾区。

随着社媒平台内容的多元化以及消费者对于美妆知识认知程度的加深,越来越多的专家型人设及科普向内容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如化妆品研发工程师、护肤配方师、皮肤科医生、美容院院长等“行业专家”人设。

然而,在嗅到商机之后,也有部分MCN机构批量复制虚假账号,通过“以黑养黑”的方式牟利。这类账号的“出演者”通常会披上白大褂秒变“专业人士”,再租一个专业场地,通过哄骗话术赢得消费者感情共鸣和信任。

比如,有一批毕业于各大高等院校的“高材生”,会凹某护肤学长或某皮肤科学博士的人设,以权威人物的身份评测各大美妆产品,或传播某种“先进”的科学理论。但事实上,这批高学历的“配方师”,可能是完全没有化妆品研发经验的小白。

另外,有比较多所谓“专业博主”的内容产出的方式,其实是从公众号和知乎里面搬运专业知识,通过抄袭来快速堆叠内容、吸引粉丝以后迅速变现。

其中,美妆红黑榜评测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变现方式,以红榜的形式推荐自家产品,从而引流至其他平台购买,提高自家产品销量,并拉踩与其有一定竞争关系的产品,对产品进行缺少科学依据的主观性评测,通过贬低、反转等方式博流量。

甚至,这批营造“行业专家”人设的账号内容十分不专业,比如相同品牌在同一个账号的不同时间及视频中,既上红榜也上黑榜。对于一段时间后“由红变黑”或由“由黑转红”的产品,账号自己发现矛盾之处后,则对重复上红黑榜的相关产品视频做隐藏处理。

除了专业人士虚假人设的情况,还有一种通过构造行业内行人、品牌创始人身份的现象,这些账号主要以行业“揭黑”“揭秘”形式不当获利。比如一些账号会凹“老板娘”IP人设,通过“励志鸡汤”和“讲述行业真相”等话题获取信任,再通过售卖自家产品盈利。

短视频平台作为信息的载体,其推送机制的科学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条视频作品的网络影响力。当平台的算法逻辑青睐于高点击量的视频内容,就会成倍地推送这样的内容。这种功利驱动型推送机制,为不法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找不到真专家就找扮演专家的演员,只要有流量就不在乎虚假误导传播的负面影响。

东耳观点:虚假广告不断上演的背后,折射出监管机制和惩戒措施的缺失。除了平台提升打击力度之外,有关部门也应对此加强监管,提高短视频发布门槛。

随着整治力度加大,相信社媒平台上虚假宣传、虚假内容等乱象也将会逐步得到改善,让“伪专家”、“伪高管”等虚假账号无处遁形,减少“劣币驱逐劣币”的不合理现象。



【版权提示】

东耳文传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614638114@qq.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美美与共 东耳文传

地址:浙江省金华市永康街697号

邮箱:mucheng2009@foxmail.com


Copyright © 2020  版权所有版权所有东耳(金华)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ICP备12027953号-5

  • 微信公众号
  • 东耳头条号
关注我们:
  • 首页
  • 联系电话
  • 返回顶部
  • 跳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