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非遗文化进校园,为什么花西子成为关键纽带?
2024.09.14    
分享至:
新闻简介:

新学期刚开学,在四川省大凉山雷波县金沙镇中心校(以下简称“金沙镇中心校”)彝绣教室外,一个名叫徐锋的小男孩徘徊许久。作为彝绣班唯一的男孩,他在上了几次课之后,被同学们起哄叫“小绣娘”,对此他感到伤心和失落甚至中途一度没去上课。但是最终,他对彝绣的热爱与渴望战胜了一切,他又再次进入教室开始学习。

图片△彝绣教室外的徐锋,趴在窗户上渴望地看着彝绣老师上课

在彝绣教室旁的月琴教室,4年级的冷格伍作是月琴课的新生,虽然才刚开始学习,她的梦想是当一个月琴手。

图片4年级小朋友冷格伍作

徐峰和冷格伍作是众多直接受益于中国美妆品牌花西子“薪火传承计划”的孩子之一,今年也是花西子品牌持续践行文化弘扬公益项目的第4年。

自2021年启动以来,该公益项目通过“校外非遗传承人授课模式”,已面向凉山42所学校78410名学生,累计开展非遗文化教学5650小时,实现了包括彝绣、月琴、阿都高腔、彝族口弦、朵洛荷、金江鼓乐、蹢脚舞、傈僳族火草织布等36项非遗技艺走进课堂。

2024年,为进一步推动非遗教育融入学校教育体系,“花西子薪火传承计划”联合多方力量,把非遗教学的师资队伍,从校外非遗传承人扩大到在校老师,通过“在校老师非遗教学培育计划”,让校园成为非遗保护与传承体系中的重要场域,不仅为弘扬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筑土培基,也为非遗文化进校园公益项目的可持续发展,开辟了新的探索之路。

9月初,中国美妆品牌花西子母公司设立的浙江宜格慈善基金会,联合凉山州教育基金会和凉山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在“民族文化进校园”公益考察活动期间,宣布正式启动“在校老师非遗教学培育计划”。


01.

从家门到师门到校门

“薪火传承计划”打开文化传承新局面


正值开学季,花西子“薪火传承”非遗文化课堂在凉山金沙镇中心校也迎来了开学第一课。

金沙镇中心校于2023年申请成为“薪火传承计划”示范校,1800余名在校学生由此深度接触学习彝绣、月琴、彝族民歌、达体舞等非遗技艺。“薪火传承计划”会根据每所学校的具体情况来开展不同的具备当地文化特色的课程。比如雷波县的特色是民歌,金沙镇中心校的校歌《金沙的孩子》就是极具彝族民歌特色的原创歌谣。

再比如,彝族达体舞是彝族人民在劳动中结合自己民族特色自创的舞蹈,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强烈的时代气息。在学校每天的大课间时段,所有的孩子都会在操场集合跳达体舞,在锻炼中了解、学习本民族的舞蹈。

而色彩浓烈的彝族刺绣主要展现了彝族人的图腾崇拜和民俗风情。在当天的彝绣课堂上,学生们正在学习羊角纹书签的制作。将彝族刺绣与书签、镜子、桌垫等实用的东西相结合,也更有利于文化的传播与传承。

图片

取比格西老师教授学生学习彝绣

在彝绣老师取比格西的指导下,孩子们认真创作起自己的刺绣作品。“其实我们学校今年年初才刚开彝绣班,我了解到宜格公益基金会这个项目后向学校申请开课,所有的学习内容都是我自己制作的,因为相关资料特别少,设计课件教案、去做相关的课题研究等等都是一点点去摸索。虽然过程很难,但我自己的初心是能让下一代人认识到彝族纹样的意义,能让文化继续传承下去。”老师取比格西表示,现在每周两节的民族文化课堂成了孩子们心中的一种期待。

月琴老师取比的迪是月琴音乐非遗传承人,由于彝族月琴完整的曲子比较少,他把民间练习曲重新编曲制作,上课的时候教给学生。可以看到,非遗传承从此前口传心授的经验传承转变为有乐谱的体系化传承方式。

在取比的迪老师看来,学校是民族文化传承的有效路径之一,“在我小的时候,所有村庄都有月琴的声音,但是现在全县没多少人会弹月琴。非遗文化必须要进校园,不进校园就断层了。”取比的迪老师说道。即使已经快 70 高龄,他仍坚持到学校为孩子们上月琴课,只希望孩子们能将优秀的文化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

图片

月琴音乐非遗传承人取比的迪老师

伴随花西子“薪火传承计划”的持续开展,非遗课堂也从最初的注重鉴赏,逐渐发展为技艺和技能的传承和实践,文化传承在学生中的认同感得到大幅提升,很多学生也从被动的接受者逐步成为主动的推广者、传承者。

图片

花西子薪火传承计划-月琴课堂

“月琴能给我带我快乐,我常常把月琴带回家里演奏,让爸爸妈妈也听听非遗的声音。”“我的床头放了许多自己做的刺绣画布,彝绣装点了我的小窝。”从校园到家庭,“花西子薪火传承计划”让非遗文化慢慢浸润至孩子们的日常生活,让文化传承延伸到更多场境,推动青少年自主成为文化的“代言人”。

金沙镇中心校校长表示:“薪火传承课堂就是星星之火,点燃了同学们和老师们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和热情,我们校园里的民族文化氛围也越来越浓厚,我相信在老师和同学们的共同努力下,会有更多的孩子参与到非遗文化传承当中。”

“花西子来之前,我们传统文化的传承方式是从家门到师门;而花西子来之后,传承方式从家门到师门再到校门,把民族文化的财富密码公开,打破性别禁锢,这种方式更深远。学校是非常重要的文化阵地,文化多样性会成为孩子心中的家园。就像今天的这批孩子,他们是文化传承和发扬的使者,我们今天洒下的点点星火,会成为日后照亮他们回家的路。”原凉山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克惹晓夫说道。


02.

首创全新校园非遗授课模式

推动非遗文化从“进校园”到“在校园”


《“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中曾明确提到:一方面要加强青年非遗传承人培养,创新传承人培养方式;另一方面,要推动非遗普及教育,鼓励中小学开设非遗特色课程,加强非遗师资培养。

在“薪火传承计划”推进过程中,该项目的发起方花西子品牌也观察到,由于非遗师资的紧缺,非遗传承人教学规模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基于此,薪火传承计划创新“非遗传承人+学校老师”的授课模式,通过发起“在校老师非遗教学培育计划”,推动学校深入挖掘校内已有教师资源,扩大非遗教育教师队伍,让老师也可以成为非遗传承人,推动非遗文化从“进校园”到“在校园”。

图片

“在校老师非遗教学培育计划”启动仪式

此次,“在校老师非遗教学培育计划”启动仪式在“薪火传承计划”示范校金沙镇中心校举行,

首批入选的2位在校老师现场一对一拜师非遗传承人,分别是金沙镇中心校的取比格西老师拜国家级彝族服饰传承人贾巴子则为师,刘江老师拜省级彝族民歌传承人杨军几为师,并在拜师帖上签名盖印。

启动仪式上,克惹晓夫表示:“对在校老师非遗技艺水平的培养和提升至关重要,花西子的创新模式在未来应考虑持续推广和深化,助力传统艺术和技能在新一代中得到珍视和传承。”

图片

花西子筑梦基地-民族文化传习室

“今年花西子发起‘在校老师非遗教学培育计划’,我们计划在凉山的42所非遗示范校招募20名学校老师作为首批培育对象,项目组将为其提供相关培训和学习机会,并携手本地传承人师傅,一对一帮助老师提升非遗技艺水平。”花西子公益团队代表提到,希望通过“非遗传承人+学校老师”的创新模式,让更多在校老师成为非遗文化传承的力量。

作为首批入选的老师之一,原金沙镇中心校副校长刘江在拜师仪式上,手持拜师帖兴奋地表示:“十年来我一直投身于凉山非遗文化的传承工作,花西子今年推出的这项培育计划让更多老师有机会深入、系统性学习非遗文化,提升他们的非遗技艺,更好得让文化在校园、在孩子们身上传承。”

国家级彝绣非遗传承人贾巴子则也在仪式结束时激动地说道: “我年轻的时候谈不了梦想,都是为了生存。但是我现在可以骄傲地说彝绣既是我的梦想,也是我的快乐来源。希望后代能逐步地将彝绣传承下去,也希望彝绣能走出凉山、走出四川、走向世界。”

对此,克惹晓夫认为,通过“非遗进校园”等活动,构建学校教育与非遗之间的桥梁,不仅可以见证非遗教育的积极变革,也能看到其在塑造学生的文化自信和家国情怀中的重要作用,增强非遗保护与传承的信心。“在过往做公益的过程中,我发现很多山里的孩子在去到大城市的时候会展现出怯弱不适应的一面,但是学过非遗文化的孩子在外面就会显得很自信,因为他有带着本民族文化传承的一种使命。”克惹晓夫说道。


03.

“取之于民族,回馈于民族”

花西子的民族文化传承使命


值得一提的是,浙江省宜格慈善基金会并未将目光放在对短期公益成果的追求上,而是真正落到实处,以3-5年的培训及资金支持,持续推动一个地区的文化传承。

花西子“薪火传承计划”于2021年启动,第一阶段计划在5年内将凉山14个民族的非遗文化开发成非遗进校园课程,并推广至50所学校的非遗文化课堂。项目自开展以来,以开发民族文化进校园系列校本课程和丰富校园延时服务活动为核心,同步开展校园民族文化艺术节、凉山州非遗文化论坛、课题研究等活动。目前,42所示范校已陆续打造民族文化传习室并开展非遗文化课程,让民族文化在孩子们的手中薪火相传。

图片

图片

花西子深度践行民族文化传承和保护,通过匠心融合与创新,将多彩民族之美从狭小的生长之地,传播到更广阔的天地;将民族公益当成事业,积极履行民族品牌的社会责任,通过脚踏实地的公益行动,引领文化保护公益创新模式,让文化传承回归到孩子身上,在孩子心里播下文化传承的种子。

除此之外,花西子也积极以产品为载体弘扬文化,不遗余力地推动民族文化、非遗文化的产业化应用,以文化反哺商业,再以商业滋养文化。

从雕花工艺到定窑白瓷,从苗族、傣族、蒙古族印象系列到非遗苏绣限定新品,在“东方美妆研发体系”的支持下,花西子构建起“东方美学”品牌符号,以妆品为载体,推动优秀的传统文化走进大众生活,焕活文化的全新生命力。

“取之于民族,回馈于民族”。花西子一直身体力行地践行着自己的品牌价值观,以彩妆为载体,深度挖掘、传承、保护中国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和民族非遗工艺,做好民族文化的传承工作,让世界看见多元民族美、中国美。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是对花西子民族文化传承和保护极为精准的使命表达。

在难而正确的公益之路上,花西子秉持着传承民族美学初心,在传承的答卷上又画上了格外浓墨重彩的一笔。


【版权提示】

东耳文传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614638114@qq.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美美与共 东耳文传

地址:浙江省金华市永康街697号

邮箱:mucheng2009@foxmail.com


Copyright © 2020  版权所有版权所有东耳(金华)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ICP备12027953号-5

  • 微信公众号
  • 东耳头条号
关注我们:
  • 首页
  • 联系电话
  • 返回顶部
  • 跳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