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摩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摩漾生物”)宣布完成新一轮数亿元融资,该轮融资由国内知名头部基金领投,华盖资本、蓝驰创投等机构共同参与。
据企业披露,此次融资资金将主要用于全球化营销网络建设、新产品研发管线推进及生产设施扩建,同时也将助推“优法兰魔法CC针”等核心产品的商业布局。
值得关注的是,这是该公司继2024年9月完成近亿元B+轮融资后,在十个月内获得的第二笔巨额融资,凸显了资本界对再生生物技术应用于医美市场前景的高度认可,也预示了该市场未来的发展风口方向。
01.
聚焦再生生物技术
率先实现国内CaHA产品商业化
官网资料显示,摩漾生物成立于2018年,是一家国家级创新型高新技术企业,业务聚焦纳米医用生物材料与可吸收三类植入物的研发、生产、销售及咨询服务。资本层面,公司已获得上海国资委旗下上海科创投股份、上汽集团旗下恒旭资本,以及金鼎资本、博远资本的战略投资。
研发方面,摩漾生物研发团队构成具有鲜明学术背景特征,由多位国内外顶尖医学专家、科研学者及技术创新领军人物组成,其核心研发团队自2000年起深耕医用磷酸钙盐、硅酸钙盐、聚乳酸、聚氨基酸、聚己内酯,以及基因重组人源胶原蛋白、骨形态发生蛋白(rhBMPs)等材料体系的研发设计,迄今已累计获得6项国际发明专利,35项国家发明专利,通过31项安全实验。
其中,摩漾生物旗下产品“优法兰™魔法CC针”,是其在再生生物材料医疗美容领域的最大应用成果之一。
据公开信息,该产品作为国产自主研发的注射用羟基磷灰石(CaHA)微球面部填充剂,已完成系列市场准入布局:2023年,其率先取得国家药监局NMPA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注册证编号:国械注准20233140091),成为国内首个获批医美适应症的CaHA类产品;2024年,该产品陆续通过欧盟CE认证、覆盖美国等五国的MDSAP质量体系认证,以及墨西哥COFEPRIS注册;2025年1月,其技术参数在IMCAS巴黎国际年会上正式亮相。
市场准入进展方面,参照国家药监局医疗器械评审中心(CMDE)公开数据,国内目前共有5款CaHA产品进入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批通道,而摩漾生物是其中唯一完成全部临床试验并实现商业化上市的企业。其国际化布局已拓展至欧洲、中东、拉美等15个国家和地区,2024年海外营收占比约为18%,显示出初步的全球化运营能力。
02.
多维构建产品差异化
首张NMPA三类证是资本青睐主因
聚焦于本次融资,摩漾生物在注射用羟基磷灰石(CaHA)微球面部填充剂上的探索,正是资本投注青睐的关键原因。
在再生医美填充材料领域,羟基磷灰石(CaHA)作为一种应用超过十余年的成分,其技术迭代持续受到关注。摩漾生物近期在该材料的应用上,将技术创新点聚焦于微球结构的精准控制,试图以此构建产品差异化。
据介绍,其核心思路在于通过专利技术对羟基磷灰石微球的多项关键指标进行调控。具体来看,产品标注的微球粒径范围设定在30至35μm,通过对微球大小、结晶度及孔隙率的精确控制,实现材料在体内的可预测代谢路径,同时理论上有助于规避因大颗粒堆积可能引发的结节风险。
在孔隙率方面,该产品据称达到74%,并采用“树莓状”通孔结构的羟基磷酸钙微球设计,宣称可将降解吸收周期精准控制在12±1个月内完全完成。
另一个强调的特点是单位体积内的微球数量,达到3500万/ml,据其表述,这一数量级约为同类产品的6倍,摩漾生物认为,这将有助于降低“馒化”风险。
此外,该技术方案还提及“超强支撑体系”,标注的G'值(储能模量,衡量材料硬度和弹性的指标)达到5500Pa,宣称其超强支撑性可维持12至15个月,并能精准作用于骨膜层,以期重建面部力学支点。
这些技术参数的设定与优化,反映了企业在再生医美材料领域追求更精细化、可控化以及兼顾效果与安全的努力方向,给予了资本市场加注的理由。
此次融资消息中,未具名的头部基金及华盖资本团队在声明中着重指出,尤为看好优法兰作为国内“首张NMPA三类证”持有者的市场前景;该公司同时获得欧盟、中东等多国海外医疗器械注册认证,更为其国际化拓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蓝驰创投团队则表示,医美行业正从销售驱动模式专项差异化产品价值驱动模式,摩漾生物依托其系统性研发平台能力,展现出攻克技术瓶颈的实力,让其期待企业拓展技术边界。
蓝驰创投相关团队指出,当前医美行业正经历从销售驱动模式向差异化产品价值驱动模式的转型。在这一背景下,摩漾生物依托其系统性研发平台所展现的技术实力,被认为具备攻克行业技术瓶颈的潜力,这也令蓝驰创投对该企业未来拓展技术边界抱有期待。
03.
挑战与机遇并存
医美格局将重塑
从医美行业的发展现状来看,监管政策正深度重塑行业竞争格局。
根据国家药监局2023年修订的《医疗器械分类目录》,所有注射填充剂均被纳入Ⅲ类医疗器械监管范畴,这大幅提升了行业准入门槛。
根据法规要求,入局企业通常需耗费至少1-2年开展临床试验以验证安全性与有效性,且因高风险医疗器械特有的注册及监管要求,相关注册证获取难度极高、周期漫长。而在合规化进程形成的较长市场空窗期内,抢先持证的产品与企业享有显著政策红利,率先获证者得以抢占市场战略先机。
如此趋势下,当下众多企业正持续加大对第三类医疗器械注册的布局力度,其中注射填充剂领域尤为受关注,企业试图通过提前布局抢占发展先机。
据2024年度医疗器械注册工作报告披露,2024年国家药监局共受理境内第三类医疗器械注册申请7600项,较2023年同比增长7%。从注册类型看,首次注册2981项,占受理总量的39.2%;延续注册2066项,占比27.2%;变更注册2553项,占比33.6%。
值得注意的是,注射填充剂所属的无源植入器械品类,2024年注册申请量为486项,同比小幅增长2.3%。
但据国家药监局数据库不完全统计,截至完稿时间,境内仅有7款“面部填充剂”医疗器械完成注册,4款“面部填充剂”进口医疗器械完成注册,呈现出“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过审姿态。
可以看出,注射用面部填充剂市场正面临技术壁垒较高、监管审批趋严等多重行业挑战,但相对空白的市场也为潜在入局者留有发展空间。
在此背景下,拥有核心研发能力及合规先发优势的企业正加快布局,以构建差异化竞争壁垒,“持证即壁垒”的行业特性愈发凸显下,资本也会更倾向于关注并投资已完成注册的企业,加速其发展抢占空白市场。
随着政策合规要求的不断提升,技术竞争正日益成为推动医美行业发展的关键引擎。这一趋势预示着行业或将进入新的科研竞速周期,市场格局预计将面临新一轮调整与重塑。
东耳文传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614638114@qq.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